
2025 年高考曆史難度有所提升,2026 年的高考生又該如何應對呢?
一、高考曆史中文言文的現狀及趨勢
近年來,高考曆史試卷中文言文材料的運用愈發靈活且呈現出一些顯著趨勢。
從選材角度看,文言文選材範圍不斷擴大,除傳統的史傳類文本外,涉及古代法律條文、地方志、文人書信等諸多題材也陸續出現,如 2025 年高考曆史卷中選取的明代《大诰》條文,要求考生結合當時政治背景分析其影響,這體現了命題者試圖通過多樣化的文本類型,全面考查考生對古代文化與曆史的掌握程度。同時,選材的時代跨度也較大,從先秦至明清均有涉及,更要求考生具備紮實且廣泛的文言文閱讀積累。
從考查内容來看,對文言文的考查不再局限于對字詞句的簡單理解,而是深入到對文中信息的篩選、分析與評價。例如,要求考生通過對文言文材料的研讀,提煉出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經濟發展規律或思想文化變遷趨勢等,這體現出高考曆史對考生思維深度和廣度的更高要求。此外,文言文與曆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結合日益緊密,如通過文言文史料考查考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和曆史解釋能力,使考生在研讀文言文的過程中,學會運用曆史學科的思維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
從分值占比及題型變化而言,文言文閱讀在高考曆史中的分值逐年上升,且題型不斷創新。除了傳統的選擇題和翻譯題外,分析題、概括題等主觀題型的比重逐漸增加,如要求考生對比不同文言文材料中反映的曆史現象的異同,或對文中人物的觀點進行評價等,這進一步加大了對考生文言文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查力度。
二、未來教育改革趨勢對高考曆史的影響
未來教育改革将繼續推動高考曆史朝着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養和能力培養的方向發展。
一方面,跨學科融合将成爲重要的發展趨勢。曆史學科将與語文、政治、地理等學科深度融合,文言文作爲曆史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語文知識的關聯将更加緊密。例如,在閱讀文言文時,需要運用語文中的語法、修辭等知識來準确理解文本含義;同時,在分析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響時,又需要借助地理知識了解當時的地理環境,借助政治知識理解古代的政治制度等,這種跨學科的融合将促使學生打破學科界限,形成更加全面、系統的知識體系。
另一方面,對核心素養的考查将不斷深化。高考曆史将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曆史思維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而文言文恰恰是培養學生這些能力的重要載體。通過對文言文史料的研讀和分析,學生可以深入理解曆史發展的脈絡,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曆史問題,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以更好地适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三、2026 高考生應對策略
2026 年高考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應對:
(一)加強文言文基礎知識積累
考生要系統地學習和掌握文言文的字詞、句式等基礎知識,尤其是掌握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的判斷方法。可以制定一個詳細的複習計劃,每天學習一定數量的文言文字詞和句式,并通過大量的練習來鞏固和加深記憶。同時,要注意對易混淆的字詞和句式進行歸納和整理,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别和聯系,以便在考試中能夠準确地運用。
(二)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
考生要增加文言文的閱讀量,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可以選擇一些經典的曆史文言文書籍和文章進行閱讀,如《史記》《資治通鑒》等,同時也要關注一些新編寫的、符合高考要求的文言文閱讀材料。在閱讀過程中,要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對文章進行分析和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觀點。同時,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閱讀速度,學會在有限的時間内快速獲取文章的關鍵信息,提高答題效率。
(三)構建知識體系
考生要學會構建系統的知識框架,将文言文知識與其他曆史知識有機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可以以時間爲主線,将不同曆史時期的重要文言文作品、曆史事件和人物等知識進行串聯,梳理出中國古代曆史的發展脈絡。同時,要注意對知識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和分析,找出不同曆史時期之間的聯系和區别,以及同一曆史時期不同方面的特點和影響,從而提高自己的綜合分析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
(四)強化思維訓練
考生要注重思維訓練,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曆史學科思維能力。可以通過做文言文閱讀理解題、曆史分析題等方式,訓練自己的思維邏輯和答題技巧。在答題過程中,要學會運用歸納、演繹、比較、分析等方法,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探讨,提高自己的答題準确性和完整性。同時,要注意培養自己的曆史學科思維能力,如曆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學會從曆史的角度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本質和規律。
(五)關注社會現實與曆史的聯系
考生要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學會運用曆史知識和文言文材料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可以關注一些與曆史相關熱點問題,如文化遺産保護、曆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等,思考這些問題在曆史上的表現和影響,以及對現代社會的啓示和借鑒意義。同時,在學習文言文時,要善于将文言文中的曆史經驗和智慧與現實問題相結合,提高自己的曆史素養和綜合能力,以更好地應對高考曆史考試。
原文鏈接:http://www.xkw123.cn/2852/,轉載請注明出處。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