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成都某小学的家长为600元/人的“天价毕业照”愤怒投诉时,四川南充的初中生们正推着病床穿越两公里街道。这两个平行时空的教育图景,构成当代中国最尖锐的隐喻:一边是资本裹挟下的教育异化,一边是人性本真的绝地反击。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想,教育应培养“哲学王”——兼具智慧与德行的人。而今,我们的教育却陷入“消费主义”与“绩效主义”的双重绞杀。那些人均数百元的毕业照套餐,用航拍、微电影、花式造型堆砌出虚假的“仪式感”,实则是摄影机构与学校利益链的共谋。家长在问政平台怒吼:“连孩子脸都看不清的航拍有何意义?”而教育专家熊丙奇一针见血:“批量复制的毕业照,不过是拍摄流水线上的商品。”这种异化背后,是教育者将“仪式感”等同于“烧钱竞赛”的集体迷失——当毕业照成为学校宣传的噱头,教育的本质早已被资本掏空。
反观医院广场上的毕业照,却以最朴素的方式击中了教育的本质。60多名学生无一缺席,烈日下为病床留出C位,用行动诠释“一个都不能少”。这让人想起苏格拉底饮鸩前的教诲:“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这些少年或许不懂哲学,却用本能的选择证明: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教会学生如何成功,而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为“人”。正如《论语》中“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的训诫,这场拍摄让“集体”超越了符号,成为托举生命的共同体。
更深层的对比在于价值观的冲突。天价毕业照折射出中产阶级的焦虑——用金钱购买“完美童年”的幻觉;而病床前的守候,则撕开了消费主义的虚伪面纱,展现出人性最本真的力量。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指出:“教育是文化再生产的工具。”当某些学校用“贵”气毕业照强化阶层差异时,仪陇中学的师生却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教育平等,始于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那些签满名字的篮球、手写的祝福信,比任何精修相册都更接近教育的真谛。
站在文明的高度回望,这场事件恰似一面照妖镜。敦煌壁画中的“鹿王本生”故事里,九色鹿为救溺水者暴露行踪,反被出卖——这何尝不是当代教育的困境?当学校在升学率与人性关怀间摇摆,当家长在攀比焦虑与教育初心间挣扎,病床前的少年们用行动给出答案:教育不应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训练场,而应成为培育“民胞物与”精神的圣殿。正如泰戈尔所说:“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那些氧气面罩下的微笑、推病床时颤抖的双手,才是教育该有的模样。
原文链接:http://www.xkw123.cn/2157/,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