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大学
  • 早教

一场特殊的毕业照拍摄,让60多名初中生直面了同龄人的死亡。四川南充仪陇县某中学的初三班级,将病床推到医院广场中央,为生命垂危的男孩完成了一场“不缺席”的告别仪式。这场拍摄被网友称为“生命教育最后一课”,却暴露出当代中国教育体系的深层困境:在分数至上的竞技场中,生死教育早已沦为奢侈品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写道:“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而在我们的校园里,死亡是教科书中的禁忌词。当这个15岁男孩戴着氧气面罩成为毕业照的“C位”时,他的同龄人第一次触摸到生命的脆弱。他们自发步行两公里、烈日下等待数小时、为病床留出“专属位置”,这些行为看似温暖,实则是对生命教育长期缺位的应激反应6。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向死而生”本是生命的本质,但我们的教育却用题海战术筑起高墙,将死亡隔绝在“不吉利”的阴影中。当学生们连“生命为何物”都未曾思考,又如何理解那张病床上的微笑?

这场拍摄折射出教育体系的撕裂。一边是成都某小学人均600元的“贵”气毕业照,航拍、微电影、精修相册堆砌出虚假的仪式感,连家长都分不清照片中谁是谁48;另一边却是医院广场上,学生们用体温捂热冰冷的病床,用行动诠释“同窗”二字的重量。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然人,而非社会机器。”而今,当教育沦为资本与流量的合谋(如天价毕业照产业链),当学校将“升学率”奉为圭臬,这场病床前的集体守候,恰似一记耳光打在功利主义教育的脸上——它证明,真正的教育从不在试卷里,而在人性的觉醒中

更深层的叩问在于:为何需要一场死亡才能唤醒教育的温度?古罗马哲人塞涅卡说:“生命如同故事,重要的不是长度,而是质量。”但当男孩的同学们被迫在青春年华直面生死,我们的教育者是否该反思:为何生命教育总要等到悲剧发生时才被提及?日本中小学的“死亡体验课”、北欧学校的“临终关怀实践”,早已将生死教育纳入必修。反观我们,当学生为“恶性肿瘤”“化疗”等词汇惊慌失措时,教师却因“影响备考”而避之不谈。这何尝不是一种文明的倒退?

尼采说:“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这场死亡教育课,或许正是重构教育价值的契机。当学生们在日记中写下“会带着你的笑容完成梦想”,当教育专家疾呼“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人格”,我们终于看清:教育的终极价值,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锻造能在深渊中仰望星空的人。那些推着病床的少年,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加缪笔下的“反抗”——在荒诞的世界里,用温情对抗虚无。

原文链接:http://www.xkw123.cn/2155/,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