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大学
  • 早教

答题模板二:影响意义类

判断设问类型 意义(历史意义、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重要影响)、作用(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历史作用)等
答题

模板

影响 (1)国内和国际影响。经济方面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思考。政治方面可从阶级、政权更替、政治格局制度调整、政策制定思考。文化方面可从文化素养、思想发展、对后代影响思考

(2)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现实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深远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

(3)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科技发展等方面思考

意义 (1)答案要点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由“国内”到“国际”;先直接,后间接;先当前,后长远;先微观,后宏观

(2)答题语言“有利于、促进了、推动了、增强了、改变了”等等,注意考虑主体和方向,如对本国、对他国、对欧洲、对世界等

《2024高考历史非选择题》P11 T1

<腾远高考原创题>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主管考选与铨叙事项。考试院下设考选委员会、铨叙部每当举行全国文官考试时,由考选委员会负责组织成立“典试委员会”和“试务处”等临时性机构。根据规定,全国公职候选人、公务员及专门技术人员,须经考试院的考选铨定,始得任用。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年颁布《公务员考绩法》,制定了考核公务员的具体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平时实际工作占50%,个人操行占 25%,学识水平占 25%,合计为 100分。

——摘编自李惠民《民国官员的甄别与考核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官员考核制度的意义。

【答案】

①完善了国家官员选用、培养等方面的运行机制;②促进了官员考核的制度化;③推动了官员考核制度现代化。

【解析】

由材料“考试院下设考选委员会、铨叙部……由考选委员会负责组织成立‘典试委员会’和‘试务处’等临时性机构”并结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的所学可知,完善了国家官员选用、培养等方面的运行机制;由“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年颁布《公务员考绩法》”结合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可知,促进了官员考核的制度化;结合所学可知,运行机制的完善与法制化的发展,推动了官员考核制度现代化

答题模板三:特点特征类

判断设问类型 特点(基本特点、设计特点)、特征(时代特征、不同特征、基本特征)等
答题模板 时间 起源早;起步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范围 覆盖面广;领域广;涉及的地方多;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主体 政府占主导地位;民间组织占主导;以XX为核心;以XX为主体
性质 XX阶级的XX运动;带有“救亡图存”的性质;具有爱国主义色彩;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
态度 政府重视;有识之士努力倡导;把XX放在优先地位;设立专门机构;立法保障(法制化);法律规范(规范性);健全制度或制度保障(制度化)
形式 形式多样;形式灵活(灵活性);将XX与XX相结合;兼有XX和XX;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
过程 过程漫长;逐渐形成(渐进性);道路曲折(曲折性);反复性;政策具有连续性
变化 由XX到XX;逐渐完善;不断发展
平衡 产业结构不平衡;地区分布不平衡;重心在XX;重心XX移
体系 体系完整(体系化或系统性)
原因 受西方影响;受传统文化影响;受政府政策影响;受时局因素影响;适应XX需要
影响 成就巨大;影响深远;有明显局限;流于形式

《2024高考历史非选择题》P106 T1

<腾远高考原创题> 材料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它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密不可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多次提到大一统的思想体系,使“大一统”思想出现时间追溯至尧舜禹时期。从尧舜禹经三代再到秦汉,先后产生了三种背景指向的“大一统”观念:即与尧舜禹时代族邦联盟机制相适应的带有联盟一体色彩的“天下一统”观念;与夏商西周“复合制王朝国家”相适应的大一统观念;与秦汉以后郡县制机制下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形态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直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已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中基因性的要素之一。

——摘编自王震中《论源远流长的“大一统” 思想观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促进其发展的因素。

【答案】

特点:①起源较早,源远流长;②思想内涵与时俱进;③植根于不断增强的华夏认同中。

因素:①历代思想家和统治者的推动;②生产力的发展变革;③长期的民族交融。

【解析】

本问分为两小问,第一小问“先秦至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发展的特点”,结合材料进行概括即可。由“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多次提到大一统的思想体系……追溯至尧舜禹时期”可知,“大一统”思想起源较早,源远流长;由“与尧舜禹时代族邦联盟机制相适应……与夏商西周‘复合制王朝国家’相适应……与秦汉以后郡县制机制下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形态相适应”可知,“大一统”思想内涵与时俱进;由“它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密不可分”可知,“大一统”思想的发展植根于不断增强的华夏认同中

第二小问“促进‘大一统’思想发展的因素”,由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文化分析即可。政治上,历代思想家和统治者的推动;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变革提高了经济水平,维护了社会繁荣稳定;文化上,长期的民族交有利于解决民族矛盾,使其他民族逐渐认同中原文化,以上因素共同推动了“大一统”思想的发展与巩固。

以上题目选自腾远图书2024《高考历史非选择题》

原文链接:http://www.xkw123.cn/4378/,转载请注明出处。

0

评论0

欢迎来到k16资料库,每天更新小初高提分资料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