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曆史知識體系(表格版)
主題一:中國古代史(原始社會—1840年)
形态 | 朝代 | 史實 |
原始
社會 |
傳說時代 | 北京人:距今70萬—20萬年,周口店龍骨山,直立行走、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河姆渡居民:浙江餘姚河姆渡村,長江流域,種植水稻、幹欄式房屋、使用黑陶。半坡居民:陝西西安半坡村,黃河流域、種植粟、半地穴式房屋,使用彩陶。
原始農業:興起标志:農作物、家畜飼養、聚落、磨制石器。興起于黃河長江流域。種植稻和粟;飼養家畜;從刀耕火種到使用耒耜。 炎黃聯盟:阪泉之野黃帝戰勝炎帝;涿鹿之戰,炎黃聯盟打敗蚩尤。炎黃被稱爲“人文初祖”。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禅讓制:堯舜禹。 |
奴隸社會 | 夏商西周 | 夏(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桀滅亡)、商(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纣滅亡)、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滅亡);西周分封制:①目的:爲鞏固周王朝的統治②内容:授民授疆土③對象:親戚、功臣。④等級: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青銅工藝:夏商周被稱爲青銅時代;司母戊鼎:世界上最大青銅鼎。甲骨文:殷墟發現成熟文字,龜甲和獸骨,有文字可考曆史開始于商。 |
春秋戰國 |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阖闾、越王勾踐。齊桓公首霸(管仲改革)特征:争霸戰争。戰國七雄:秦、齊、楚、燕、趙、魏、韓。韓趙魏三家分晉。特征:兼并戰争。
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推行縣制(影響深遠);編制戶口,加強刑罰(加強中央集權)。承認土地私有(體現改革性質)。獎勵生産、統一度量衡。獎勵軍功(打擊舊貴族勢力)。影響:爲統一六國打下基礎。經濟變革:出現鐵器牛耕。 思想文化:孔子,春秋時期儒家創始人,主張:“仁”、爲政以德、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弟子整理《論語》 。戰國孟子主張仁政,荀子主張禮治。老子: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道法自然、無爲而治、以柔克剛,樸素辯證法。韓非子:法治、中央集權;墨子:兼愛非攻;孫武《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影響:有力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都江堰:秦國蜀郡郡守李冰建造,岷江流域,成都平原成爲“天府之國”。 |
|
封建社會 |
秦漢時期: 統一多民族建立和鞏固 |
政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定都鹹陽,建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創立一整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開皇帝制,中央設三公:禦史大夫(監察)、太尉(軍務)、丞相(輔佐);地方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小篆作爲标準文字,後又推行隸書)、貨币(圓形方孔半兩錢)、度量衡、修長城(抵禦匈奴侵犯),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
秦的暴政導緻秦朝滅亡。陳勝、吳廣起義:秦的暴政導緻第一次大規模農民戰争。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景帝,實行休養生息,“文景之治”是我國古代第一個治世。 漢武帝推行大一統措施:①削弱王國勢力:頒布推恩令(主父偃)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儒家學說成爲封建正統思想。③在長安興辦太學。④監察制度:司隸校尉(中央),刺史(地方)⑤鑄造五铢錢,鹽鐵官營⑥霍去病反擊匈奴,張骞出使西域。 民族關系:張骞通西域,第一次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第二次加強西域聯系。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新疆正式歸中央管轄。東漢班超經營西域。 對外關系:陸上絲綢之路:從長安【今西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運到西亞,再從西亞轉運到歐洲【或大秦】。意義:打破東西方文明的隔絕,推動貿易和文化交流,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海上絲綢之路:東南沿海港口——印度半島南端和錫蘭。 科技文化:造紙術: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司馬遷: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記述黃帝到漢武帝曆史。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醫聖”,華佗“神醫”麻沸散和五禽戲。佛教西漢傳入,洛陽白馬寺;道教:神仙方術和道家思想結合,張角太平道、張陵五鬥米道。 |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民族交融 | 三國鼎立:200年官渡之戰曹打敗袁紹,奠定統一北方基礎。208年赤壁之戰孫劉打敗曹操,三國鼎立奠定基礎。220年曹丕洛陽建魏;221劉備成都建蜀;229孫權建吳。(三國鼎立正式形成)。孫權派衛溫到達夷洲。少數民族内遷:匈奴、鮮卑、氐、羯、羌。
江南開發:東漢末年,人口大量南遷,南方相對和平,促進了江南開發(出現雙季稻,蜀錦和百萬人口城市建康) 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鮮卑族)遷都洛陽,穿漢服、改漢姓等實行漢化政策,加速少數民族封建化過程,鞏固對中原黃河流域地區的統治。 科技文化:《齊民要術》賈思勰,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世界農學史上的優秀著作。顧恺之《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王羲之《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祖沖之:将圓周率精确到小數點後面七位,《綴術》。 |
朝代(時期) | 史實 | |
封建社會 | 隋唐時期
繁榮與開放 |
隋的統一與滅亡:581年楊堅建立,589年統一全國。618年隋炀帝時滅亡。
科舉制度:分科考試選拔人才。隋炀帝設進士和明經,正式确立。唐朝完善;明清八股取士;1905年廢除。三省六部制:隋朝創立(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加強君主專制,特點:相互牽制、分工合作。唐朝完善。 隋朝大運河:由涿郡(今北京)至餘杭(今杭州),中心是洛陽,溝通南北五大水系,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 隋唐盛世:隋文帝,開皇之治;唐太宗,貞觀之治(廣納賢才魏征、吸取隋亡教訓);武則天(貞觀遺風);唐玄宗(開元盛世,唐朝達到全盛。) 唐朝社會氣象:農業:曲轅犁和筒車。手工業:蜀錦唐三彩。商業:長安城國際性大都市,市坊分離。西北少數民族影響,胡漢交融、兼容并包。 唐民族關系:開明的民族政策:與吐蕃友好交往(文成公主入藏嫁給松贊幹布,金城公主入藏嫁給尺帶珠丹,甥舅會盟碑等) 唐對外關系:開放的對外政策,中日——遣唐使、鑒真東渡(唐玄宗)弘揚佛法;中印(天竺)——玄奘西行(唐太宗)求取真經《大唐西域記》 隋唐科技:火藥唐初發明,唐末應用于軍事,宋代廣泛應用于戰争;唐出現雕版印刷品。 隋唐文化:唐詩:李白,浪漫主義、盛唐時期,被稱爲“詩仙”;杜甫,現實主義,唐由盛轉衰,被稱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 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唐朝由盛轉衰,逐漸形成藩鎮割據局面。907年朱溫滅唐,後出現五代十國。 |
宋元時期
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
宋朝政治:北宋,趙匡胤(汴京),陳橋兵變;遼,契丹族阿保機;西夏,黨項族元昊;宋遼澶淵之盟、宋夏和議。金,女真族完顔阿骨打;南宋,趙構(臨安)。宋朝重文輕武:文臣統兵,不殺大臣和士人。更戍法、設通判,轉運使收地方财權。
宋經濟重心南移:原因:北方戰亂;人口南遷帶技術和經驗;南方統治者重視;南方氣候适宜。南宋完成南移(蘇湖熟,天下足),黃河流域南移長江流域。(越南引進占城稻,出現秧馬,景德鎮瓷都,四川出現最早紙币交子,出現夜市和早市,瓦子,市坊分離,市舶機構管理海外貿易) 元朝政治:鐵木真(成吉思汗)建蒙古政權;忽必烈(元世祖)統一全國,建元朝:中央:中書省、樞密院、禦史台。推行行省制度。台灣(澎湖巡檢司)、西藏(宣慰使司度元帥府)正式歸中央管轄、新疆(北庭度元帥府),回族形成。 宋元科技:指南針:北宋時開始應用于航海,南宋廣泛應用;印刷術:由唐雕版發展至北宋活字印刷術(畢昇);火藥唐末開始,宋元廣泛應用。 宋元文化:宋詞:蘇轼、辛棄疾豪放派;李清照、柳永婉約派。元曲:散曲和元雜劇組成,關漢卿《窦娥冤》;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
|
明清時期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
加強君主專制:明朝:廢除丞相設内閣,實行廷杖,設廠衛制度,八股取士;清朝:文字獄,設立軍機處(清雍正)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文字獄。
抗擊侵略:①戚繼光抗倭(中日關系)②鄭成功收複台灣(打敗荷蘭殖民者)③雅克薩之戰中俄雙方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民族關系:①對西北:康熙平定準噶爾部叛亂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伊犁将軍加強管理。②對西藏:冊封制度,冊封達賴喇嘛(順治帝)與班禅額爾德尼(康熙帝);設立駐藏大臣(雍正);《欽定藏内善後章程》,對西藏管理法制化、制度化,實行金瓶掣簽制度(乾隆)③特點:恩威并重。方式:冊封,通婚,會盟,設立将軍等。 明亡清興:明末李自成起義,提出“均田免賦”,建立“大順”政權。1635年,皇太極族名爲滿洲,1636年改國号爲“大清”。 明清經濟:明朝引進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等。清朝推行墾荒政策,改進種植技術。清朝形成商業網,徽商、晉商發展。康乾盛世人口增長。 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抵禦蒙古入侵。北京城:宮城(紫禁城,體現皇權至上)、皇城、内城、外城。 對外政策:由開放走向封閉:明成祖時:鄭和七下西洋(目的:宣揚國威,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聯系。 閉關鎖國:根源: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嚴格限制海外貿易(僅開放廣州十三行)。一定抵制西方侵略,導緻中國落伍,阻礙中外交流。 明清科技:《天工開物》宋應星,17世紀中國的工藝百科全書。李時珍《本草綱目》東方醫學巨典;徐光啓《農政全書》國計民生農業科技著作。 明清小說:《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浒傳》施耐庵、《西遊記》吳承恩。《牡丹亭》明朝後期戲劇家湯顯祖。《紅樓夢》曹雪芹,中國古典小說巅峰。昆曲:《長生殿》《桃花扇》。京劇:道光年間徽調吸收地方戲,中國國粹。 |
主題二:舊民主主義革命(1840—1919)
列強的侵略史 | 中國人民的反抗史 | 中國人民的探索史 | 世界曆史 | |
史實 | 内容 | |||
1840-1842中英鴉片戰争;1842《南京條約》:割香港島;賠2100萬;廣廈福甯上通商口岸;協定關稅。
中國近代史開端;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 |
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成爲鴉片戰争導火線 | 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 |
軍事
技術 |
英國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日不落”帝國,開拓海外市場。 |
1856-1860英法第二次鴉片戰争;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占領中國150多萬平方公裏領土
進一步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太平軍天國:洪秀全,金田起義,定都天京。《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洪仁玕)。天京陷落。
|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
①地主階級洋務派,李鴻章、左宗棠等人。 ②内容:“自強”辦軍事工業:江南制造總局、安慶内軍械所、福州船政局;“求富”辦民用工業:輪船招商局;創辦京師同文館、派遣留學生;籌辦北洋、南洋、福建海軍。③口号:自強求富。 ④性質: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中國近代化開端 |
技術 | 資本主義制度擴展: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美國南北戰争 |
1894-1895甲午中日戰争;1895年《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澎湖列島;賠2億白銀;蘇杭重沙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
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列強掀起瓜分狂潮 |
黃海海戰,鄧世昌,清政府喪失制海權;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滅(也标志着洋務運動破産) | 戊戌變法(維新變法、百日維新)資産階級維新派
①1895年康有爲、梁啓超公車上書(戊戌變法序幕) ②嚴複《天演論》中國西學第一 ③1898年光緒帝《明定國是》開始戊戌變法。 ④性質:資産階級維新派改革, ⑤口号:變法圖強 ⑥思想啓蒙作用;中國近代民主化開端 |
制度
君主立憲制 |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行,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進行資本輸出。 |
1900-1901八國聯軍侵華;1901年《辛醜條約》:賠4.5億白銀;劃東交民巷使館界;允許列強在山海關到北京駐兵;嚴禁反帝活動(清政府成爲洋人朝廷)
完全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成爲洋人朝廷 |
義和團運動“扶清滅洋”,反帝愛國的農民運動。 | 1911-1912孫中山辛亥革命;資産階級革命派
①指導思想: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民報》 ②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③1912年南京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一部資産階級性質憲法。 ④性質;資産階級民族民主革命;民國X年+1911=公元Y年 ⑤影響:結束兩千多年帝制;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袁世凱複辟:1915年建“中華帝國”。接受二十一條,刺殺宋教仁。 |
制度
民主共和制 |
第二次工業革命尾聲;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形成同盟國、協約國,薩拉熱窩事件引發一戰。
1917年11月俄國爆發十月革命 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 |
1915年新文化運動;①口号:民主科學②陣地:《新青年》北京大學;③代表:陳獨秀、胡适、李大钊、魯迅
前期傳播資産階級思想,後期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 ④意義:沖破封建牢籠的思想解放運動 |
思想
文化 |
|||
民族資本主義:洋務運動後産生;1912—1919年短暫春天(列強忙于一戰,辛亥革命有利于資本主義措施,實業救國思潮),1956年三大改造後變爲公有制。
近代社會生活:自行設計建造鐵路幹線:詹天佑京張鐵路。第一份商業性報紙《申報》(大衆傳媒先驅)。中國近代最大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辛亥革命後剪發辮、改稱呼(先生、君)、易服飾(西服中山裝、高領服飾)。洋務運動時期京師同文館,戊戌變法時期創辦京師大學堂第一所高等學府。 |
備注:1、中國近代史開端:鴉片戰争;中國近代化開端:洋務運動。2、中國近代化的特點:先學習技術再制度最後是思想,由表及裏,層層深入。
3、中國近代化認識:①中國人民具有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反抗精神②地主階級、資産階級不能救中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③民族獨立是國家富強的前提;堅持科教興國,重視科技、教育、人才;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和政治制度建設,堅決反對腐敗;加強思想文化建設,與時俱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
主題三: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
時期 | 中國曆史 | 世界曆史 |
1919—1924年
新民主主義革命 開端 |
1919年“五四運動”:北京→上海,“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無産階級登上曆史舞台,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1921年7月中共一大:上海→嘉興南湖,中國共産黨的誕生是中國曆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
蘇聯:1918—1921年戰時共産主義;1921-1925新經濟政策,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币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系起來。
資本主義國家:1919年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1921-1922華盛頓會議《九國公約》 |
1924—1927年
國民大革命 國共第一次合作 革命統一戰線 |
1924年國民黨一大。1924年黃埔軍校: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并重的方針。
1926-1927北伐戰争:葉挺獨立團英勇善戰,爲第四軍赢得“鐵軍”的稱号。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 1927年4月18,蔣介石南京成立“國民政府”,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 |
1924—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短暫繁榮(“黃金時期”) |
1927—1937年
土地革命時期 國共十年對峙 |
1927年8月1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成爲中共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鬥争的開始。八七會議(土地革命、武力反抗)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創建農村根據地,由農村包圍城市道路。 紅軍長征: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10江西瑞金-1936.10甘肅會甯會師。 1935年1月遵義會議:确立了以毛澤東爲的正确領導,生死攸關轉折點。 1936.12.12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逼蔣抗日,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
蘇聯:1928-1937兩個五年計劃,蘇聯工業産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爲世界一流的工業強國。
1936年新憲法:标志着社會主義制度确立;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資本主義: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時間長範圍廣、破壞大 1933年羅斯福新政:頒布《全國工業複興法》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幹預和指導。 |
1931—1945年
抗日戰争時期 1937—1945年 國共第二次合作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
1931年九一八事變,蔣介石不抵抗,東三省淪亡,抗日戰争起點,局部抗戰。
1936年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聯共抗日。國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全面侵華,全民族抗戰;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30多萬軍民;1938年武漢會戰,日本迅速滅亡中國破滅。 1938台兒莊戰役——抗戰時最重大的勝利(正面戰場,國民黨); 1940百團大戰——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最大規模戰役(敵後戰場,共産黨) 1941年第三次長沙會戰,盟軍的第一個勝利,引起國際反響。 1945中共七大:《論聯合政府》,明确毛澤東思想爲黨的指導思想;确立了以毛澤東爲首的中央領導集體。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 抗日戰争勝利的原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根本原因);共産黨領導人民抗戰中流砥柱作用;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國際友人及愛國華僑的支持。 抗日戰争勝利意義:一百多年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中華民族由衰敗到重新振興的轉折點;是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
1939年9月1,德國閃擊波蘭(“白色方案”),二戰爆發。
1941年6月22,德突襲蘇聯(巴巴羅薩計劃),蘇德戰争爆發。 1941年9月莫斯科保衛戰:打破德軍天下無敵的神話。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二戰”規模達到最大。 1942年1月1日《聯合國家宣言》簽署,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 斯大林格勒戰役:蘇德戰場的根本轉折點也是二戰的轉折點。 1944年6月6諾曼底登陸(霸王計劃)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分區占領德國;戰後成立聯合國;蘇聯在歐戰結束後三個月内參加對日作戰。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柏林戰役,歐洲戰場勝利。 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 性質:“二戰”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争 |
1946—1949年
解放戰争時期 國共第二次分裂 |
1945年8-10月重慶談判:簽署了《會談紀要》(或者《雙十協定》)
1946年6月,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内戰全面爆發。 三大戰役:遼沈戰役(解放東北,關門打狗)、淮海戰役(中間突破,人民群衆用小車推出來)、平津戰役(先打兩頭後取中間,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 |
美蘇“冷戰”:
政治上: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開始标志); 經濟上:1947年6月,馬歇爾計劃; 軍事上:1949年,“北約”成立。 1955年5月“華約”建立(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
文化與科技:聶耳《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黃河大合唱》;徐悲鴻《奔馬圖》《愚公移山》,齊白石《蝦》;侯德榜“侯氏制堿法”。 |
主題四:中國現代史(1949—至今)
時期 | 政治 | 經濟與科技 | 外交和軍事 | 國際社會 |
新民主主義向
社會主義過渡 時期(1949年10月一1956年底)
|
1.1949年9月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2.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成立:開國大典;标志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受奴役受壓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已經過去,中國現代史的開端。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确立: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确立了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産黨和人民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原則。現有五個省級自治區。 |
1.土地改革(1950—1952年):1950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徹底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農民成爲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解放了農村生産力。
2.1953——1957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 3.1953年三大改造,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完成,标志着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 |
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0世紀50年代外交: 1.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中印緬簽訂,成爲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原則。 2、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會議成功。 軍事:1949年4月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 |
政治:
1.“冷戰”開始,兩大陣營對峙局面的形成。 1947年杜魯門主義開始,1955年“華約”建立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2.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20世紀50-80年代,歐共體、日本崛起) 經濟: 1.戰後美國經濟快速發展,成爲經濟巨無霸 2.歐洲的聯合:1952年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 1958年六國組建“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這三個組織合并成立了“歐洲共同體”。 3.70年代初,日本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成爲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 |
探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6年一1966年) |
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指出當時社會主要矛盾和正确的經濟建設方針。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
1.1958年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發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61年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1965年國民經濟完成調整。
2.1964.10 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3.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
特征:中美關系仍處于緊張狀态,中蘇關系惡化,大力發展與亞非拉國家的友好關系。
1966年第二炮兵部隊。 |
|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時期(1966年一1976年) | 特征:“左”傾錯誤占統治地位,并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所利用,導緻全國内亂。
社會主義建設模範人物: “兩彈元勳”鄧稼先;“黨的好幹部”焦裕祿 “鐵人”王進喜;“學習好榜樣”雷鋒 |
1.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号”發射成功。
2.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雜交水稻,被稱爲 “東方魔稻”,他被國際農學 界譽爲“雜交水稻之父”。 3.屠呦呦團隊發現抗瘧疾青蒿素。 |
20世紀70年代外交
1.1971年第26屆聯大,中國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恢複。 2.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
|
社會主義現代化
化建設新時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1978年 至今)
|
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
1.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标志着中國曆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标。中共“十五大”強調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中共十六大“三個代表”,中共十九大确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3.中國夢的提出 祖國統一大業 1.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 2.中國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英國),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葡萄牙) 3.對台灣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
1.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2.對内改革:1978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1984年開始城市國企改革,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1992年中共十四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 3.對外開放:經濟特區(1980年深圳、珠海、廈門、汕頭,1988年海南)→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内地。 4.1990年設立上海浦東新區。 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5.2008、2022年北京奧運會,21世紀中國超越日本成爲世界第二,高速鐵路發展。 |
改革開放後外交
1.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關系正常化; 2.2001年中國上海承辦第九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成功加入世貿(WTO) 3.2016年G20峰會、2014北京APEC會議,“一帶一路”合作論壇等。 4.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 特點: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 軍事:2015年建立“火箭軍”。逐漸形成了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格局。 |
政治: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一超多強”局面)
經濟: 1.區域經濟集團化(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世貿組織成立 3.世界經濟全球化 |
主題五:世界古代史
時期 | 地域 | 史實 | |
上古
文明 |
亞非文明東方文明 | 古埃及:尼羅河流域。金字塔,法老的陵墓。象形文字。古巴比倫:兩河流域。《漢谟拉比法典》,第一部體系完備成文法典。楔形文字。古印度: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種姓制度、佛教(喬達摩悉達多)、阿拉伯數字。古中國:長江和黃河流域。甲骨文和青銅器(司母戊鼎)。 | 共同點:都在大江大河流域,都是奴隸制專制;都以農業爲主。 |
歐洲文明西方文明 | 古希臘: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構)伯裏克利(頂峰),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政治。亞曆山大東征開啓希臘化時代,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帕台農神廟;蘇格拉底、亞裏士多德。
古羅馬:BC509羅馬共和國。三次布匿戰争控制西地中海。BC27屋大維建羅馬帝國。《十二銅表法》,圓形競技場和萬神殿。 |
共同點:發源于海洋沿岸,都是奴隸制民主;都以工商業。 | |
中古文明 | 中古歐洲 | 基督教:1世紀,巴勒斯坦。創始人:耶稣,《聖經》。西羅馬時爲國教。
法蘭克王國:481年,克洛維。843年查理大帝三個孫子《凡爾登條約》形成德意志、法蘭西、意大利雛形。 西歐莊園:中古西歐社會的基礎。自由農民和自由農奴是莊園主的佃戶。勞役地租是主要剝削形式,莊園自給自足。 西歐城市:10世紀興起,争取自由方式:贖買和武裝鬥争(琅城起義)。推動商品經濟發展,加速國家統一,打破宗教文化。 歐洲早期大學:巴黎大學(歐洲大學之母,最早大學之一);牛津大學(英語世界最古老大學) 拜占庭帝國(東羅馬):395年分爲東西羅馬。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所滅。《查士丁尼法典》:東羅馬帝國法律發展到完善階段。 |
|
中古亞洲 | 大化改新:孝德天皇,學習中國隋唐;政治:二官八省,國郡裏;經濟:班田收授法。封建性質的改革。使日本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
阿拉伯帝國:傳播阿拉伯數字,《天方夜譚》,将中國四大發明帶到西歐。 |
主題六:世界近代史(14世紀到1917年)
時期 | 分類 | 内容 |
資本主義的産生與發展
(14世紀—19世紀中期) 趨勢:人治到法治,專制到民主。
|
思想基礎 | 文藝複興:14—17世紀興起于意大利,核心是“人文主義”。實質:是資産階級叩響近代社會大門的思想解放運動。
先驅的是但丁,代表作《神曲》;達·芬奇:《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爲西歐資本主義提供思想基礎。 啓蒙運動:17—18世紀中心在法國,核心是“理性主義”。 開拓者:伏爾泰。它爲美國獨立戰争和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
經濟基礎 | 新航路開辟:15—17世紀,西班牙、葡萄牙。迪亞士到達好望角,達·伽馬到達印度,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把世界連爲一體,爲西歐資本主義提供物質基礎。
三角貿易:歐洲→非洲(喪失勞動力)→美洲(增加勞動力)→歐洲(資本原始積累) |
|
政治 | 英國資産階級革命:(1640—1688)新國會召開→光榮革命;1689《權利法案》确立君主立憲制,國王統而不治,國會擁有最高權力。
美國獨立戰争:(1775—1783)萊克星頓槍聲→1776《獨立宣言》(美國誕生,第一個人權宣言)→薩拉托加大捷→《巴黎和約》(獨立) 《1787年美國憲法》确立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制。華盛頓評價:領導民族獨立,開創民主政治先河。 法國大革命(1789—1794)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人權宣言》→雅各賓派上台(羅伯斯庇爾)→熱月政變 拿破侖:1799霧月政變→1804法蘭西第一帝國→《民法典》→對外戰争(鞏固革命成果,沖擊西歐封建制度)→1815滑鐵盧戰役 |
|
經濟 | 第一次工業革命: 18世紀60—19世紀40年代,開始于英國。開始标志:珍妮機;主要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機;英國史蒂芬孫火車;美國富爾頓汽船。動力機:蒸汽機;新能源:煤。對中國影響:發動鴉片戰争、第二次鴉片戰争。 | |
動蕩 | 東印度公司,印度人民大起義(章西女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玻利瓦爾)
憲章運動(規模最大、時間最長)→馬克思主義誕生《共産黨宣言》→巴黎公社(無産階級第一偉大嘗試)→《國際歌》 |
|
資本主義在世界範圍擴展
19世紀中期—20世紀初 |
政治 | 彼得一世改革:移植西方、強制歐化。爲俄國資本主義發展奠定基礎。封建性質的改革。
俄國農奴制改革:1861,亞曆山大二世。原因:農奴制阻礙發展。措施:農奴獲得人身自由,贖買方式獲得土地使用權,村社管理。 性質:資産階級改革。影響: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保留封建殘餘。 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明治天皇。原因:内憂(幕府統治危機)外患(美國佩裏叩關)性質:資産階級改革。向西方學習; 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廢藩置縣),體現資本主義性質(殖産興業)影響最深遠(強制性義務教育)。 影響: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擺脫民族危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道路,保留封建殘餘。 美國南北戰争:1861—1865年,林肯。原因:黑人奴隸制阻礙發展。南北方經濟制度:南方種植園經濟,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 性質:資産階級革命。《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影響: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維護國家統一,爲美國強國奠定基礎。 |
科技
文化 |
第二次科技革命: 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以電爲核心。愛迪生電燈;“汽車之父”:德國卡爾本茨1885年發明汽車;“航空飛行器先驅”美國萊特兄弟1903年發明飛機。動力機:内燃機;新能源:石油、電力。主要國家:美、德。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出現壟斷組織。社會進步:人口增長,大衆教育推廣,婦女地位提高;城市化。社會問題:環境污染。貧富分化。對中國:甲午中日戰争、八國聯軍侵華。牛頓:力學體系《微積分》;達爾文《物種起源》進化論;巴爾紮克《人間喜劇》;貝多芬《英雄交響曲》;梵高《向日葵》 | |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1918年 |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火線:1914年6月28薩拉熱窩事件
三國同盟:德國、意大利、奧匈帝國,核心:德國;三國協約:法國、俄國、英國,核心英國。影響:世界局勢日益緊張,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開始: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轉折:凡爾登戰役(法國、德國)。結束:1918年11月11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同盟國戰敗,德國投降。 新式武器:毒氣、坦克、遠程大炮、飛機。性質:帝國主義的掠奪戰争。教訓:珍愛生命,愛好和平,反對戰争。 |
主題七:世界現代史(1917年至今)
時期 | 分類 | 内容 |
一戰後的
世界 1917—1939年 |
社會
主義 |
十月革命:1917年,無産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的革命道路:城市中心論。
戰時共産主義:1918—1921年,列甯,餘糧收集制,國有化、禁止自由貿易。取得國内戰争勝利,不符合客觀經濟發展規律。 新經濟政策:1921—1925年,列甯對社會主義有益探索。糧食稅。特點: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币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系起來。 斯大林模式:形成:1936年蘇聯新憲法,标志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也标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特點:高度集中 成就:1937年蘇聯工業總産值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爲世界一流的工業強國。 |
資本
主義 |
巴黎和會:1919年,對德國問題,《凡爾賽和約》,德國在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 形成一戰後
華盛頓會議:1921—1922年,亞太地區,《九國公約》,中國“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爲列強共同掠奪中國提供條件。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929—1933經濟大危機:首發美國;特點:時間長、範圍廣、破壞性大。擺脫經濟危機的方式:美國“羅斯福新政”;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羅斯福新政:1933年,新政的核心和基礎《全國工業複興法》,特點: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幹預和指導。 法西斯暴行:德國:國會縱火案、迫害猶太人、幹涉西班牙内戰;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幹涉西班牙内戰;日本: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731細菌部隊。 綏靖政策頂峰:1938.9《慕尼黑協定》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目的:禍水東引,維護自身利益。影響:助長法西斯國家侵略,加速二戰爆發。 |
|
二戰
1939.9.1—1945.9.2 |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主要原因:①綏靖政策助長法西斯侵略②1929—1933經濟大危機影響。
二戰爆發與擴大:①爆發:1939.9.1德國突襲波蘭(白色方案);②進一步擴大:1941.6.22德軍突襲蘇聯;③最大規模:1941.12.7日本偷襲珍珠港 反法西斯:莫斯科保衛戰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942年1月《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斯大林格勒會戰 1942年7月-1943年2月 蘇德戰場和二戰的重要轉折點;諾曼底登陸 1944年6月6日 美英聯軍開辟歐洲第二戰場,二戰進入最後決戰階段;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分區占領德國、戰後成立聯合國、蘇聯在結束歐戰的三個月内參加對日作戰;柏林戰役 1945年5月8日 蘇軍攻克德國首都柏林,德國戰敗投降。歐洲戰事結束。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正式簽字,二戰結束。 性質: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争 |
|
二戰後世界
1945—1991 |
“冷戰” | 含義:美國爲首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裝進攻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産主義。
政治上:1947杜魯門主義(開始);經濟上:實施馬歇爾計劃;軍事上:1949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政治:共産黨和工人情報局;經濟:經濟互助委員會;軍事:1955年華約成立(兩極格局正式形成)。1949德國分裂(歐洲對峙基本形成)冷戰結束的标志:1991年底蘇聯解體 |
資本主義 | 西歐:1952年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歐共體;1993年歐盟;1999年歐元。目标:政治經濟一體化。影響:形成美國、西歐、日本三足鼎立局面;沖擊兩極格局,促使世界格局多極化。
日本:1968年資本主義第二經濟大國。原因:二戰後,美國經濟扶持;日本政府制定經濟政策,貿易立國;重視教育,教育先行。 社會保障:“福利國家”,發展經濟、緩和矛盾,穩定社會。 |
|
社會主義 | 赫魯曉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沒有改變蘇聯模式。戈爾巴喬夫改革:多黨制,政治多元化。導緻蘇聯解體。 | |
第三世界 | 1955年萬隆會議,1960年非洲獨立年,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殖民體系瓦解;1959古巴走向社會主義;1999年收回巴拿馬運河。 | |
當今世界
1991年至今 |
政治格局多極化 | 1991年蘇聯解體: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僵化;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外因:西方和平演變。兩極格局終結,雅爾塔體系瓦解。
一超(美國)多強,多極化趨勢(中國、歐盟、日本、俄羅斯等)。世界主題:和平與發展。 |
經濟全球化 | 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阻礙因素: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制度規範貿易協定、談判、争端。
人類共同面臨的危機與挑戰:戰争問題、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毒品問題、艾滋病問題、恐怖主義等 應對危機與挑戰的措施:加強國際合作,建立公平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和政治新秩序,保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環保投資、保護有限資源。婦女地位提高:1979年《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
|
第三次科技革命 | 核心:電子計算機技術。新能源:太陽能、核能。人類進入“信息時代”。 |
原文鏈接:http://www.xkw123.cn/2802/,轉載請注明出處。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