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劳动与就业
考点剖析:
(1)为什么–为什么重视就业(意义、原因)。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和精神财富。
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实现其自身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
④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⑤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2)怎么做–怎样解决就业问题?(抓主体:国家、企业、个人)
国家:
①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③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就业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体系。
④发挥财政的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就业环境
企业:
①提高经济效益,承担社会责任:
②遵守法律、诚信经营
③发展壮大自己,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劳动者:
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根据自身实力合理选择就业或自主创业;
③树立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维权,
备考锦襄:
分析就业的意义和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时要注意多角度分析,即分析主体要全。
10.投资与融资
考点剖析:
(1)投资。
①投资的形式: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等。
②投资应注意的因素:收益和风险(设计合理的理财方案)。
(2)融资
①融资的含义:融资就是筹集资金的行为。
②融盗的方式:主要是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券。
备考锦襄:
(1)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选择投资方式时,应根据收益和风险进行选择
②关注融资,教材没有具体讲解融资,但它是生产的重要环节,即获得资金的方式,是条暗线:
③投资理财的主体通常指居民,融资的主体则是企业生产者:
④融资对企业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2)对该考点的运用要注意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①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在财政、税收、贷款方面给予小微企业更多的优惠和支持,引导小微企业走科学发展之路。
②小微企业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价值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走性作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1.收入分配方式及分配公平
考点剖析:
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四个思考角度:
①根本措施:生产决定分配,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举措。
②分配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③初次分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④再分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备考锦襄:
(1)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
D不同分配方式搭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不能混淆。
②注意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从高中政治教材看,初次分配的主体是企业,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政府)。
(2)对该考点的运用要多角度分析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②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③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
④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统筹城多、区域发展等)
12.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考点剖析:
(1)市场调节是通过价格、供求、竟争来实现的。
(2)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不能调、调不着、调不动的地方。
②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③市场调节弊端的后果: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扩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备考锦襄:
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市场调节的整端是固有的,无法克服:
②凡是追求自身利益而违反道德、法律的不良行为都属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体现在生产上一哄而上、一哄而退的行为,滞后性则是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存在一走的时间差。
13.市场秩序
考点剖析:
(1)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竟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措施: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备考锦对该考点的运用要与市场调节、国家宏观调控等知识紧密结合,从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掌握市场秩序的重要作用和维护市场秩序的措施。
14.宏观调控
考点剖析:
(1)必要性: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更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手段: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备考锦襄:
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手段还有经济发展战略、收入分配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②财政政策涉及财政收入、支出,税收等方面的内容,主体为财政部;货币政策涉及的是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信贷的规模方向等的调整,主体是央行。
③国家宏观调控常打组合拳,各种手段综合运用。
1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考点剖析:
(1)为什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2)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③推动城多发展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备考锦囊对该考点的运用要注意综合分析,此内容可拓展到企业经营、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等。
具体来说,经济生活涉及国家和企业、财政与税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知识;政治生活涉及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党科学执政,人大立法等知识。
16.对外开放
考点剖析:
(1)原因: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2)做法: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必须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备考锦襄:
(1)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国际经济合作是”双赢”,要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找到利益结合点。
(2)对该考点的运用要与政治生活中国际关系、国家利益联系起来。
17.“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考点剖析:
(1)地位: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2)意义: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备考锦襄:
(1)对该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引进来”指引资、引技、引智(进口≠“引进来”)。
②“走出去”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等(“走出去”≠出口)。
③“引进来”与”走出去”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
④海外并购、境外投资属于”走出去”。
(2)对该考点的运用要结合相关时政分析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
①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
②坚持以质取胜战略,培育我国自己的名牌产品,树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③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以拓展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空间,减少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
18.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考点剖析:
(1)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公民的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备考锦襄:
对该考点的复习要特别注意: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行使这个权利的主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但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②监督权的监督对象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原文链接:http://www.xkw123.cn/2345/,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0